会员中心 | 登录 | 注册 | 行情频道 | RSS订阅

金融网(中国金融门户)

当前位置 >> 主页 > 商业 > 家电 >

降碳、零碳、负碳!海尔智慧楼宇掌握绿色建筑“芯片”

2023-02-17 18:04 来源:金融网 www.chnfi.com

网友评论 字号:T | T


建筑作为社会能耗大户,成为节能减碳的重点攻关领域。近年来,建筑行业一直在探索有效的节能降碳措施,通过技术创新和方案优化来助力建筑降本提效。

2月16日,在海尔智慧楼宇成果暨新品发布会现场,海尔展出了“楼宇大脑”、楼宇能源、楼宇环境、楼宇智控等多场景解决方案。为了快速落地“双碳”目标,海尔智慧楼宇推出3大节能新思路:首先,是通过磁气悬浮智慧节能方案实现“降碳”;其次,是通过光驱储能方案实现“零碳”;最后,通过热能回收发电及气态膨胀发电实现“负碳”。目前,该方案已在商业地产、轨道交通、数据中心等行业领域逐步落地推广。

建筑要降碳?产品、管理两手都要抓

在建筑配套中,电梯、照明、空调、安防等子系统繁多,而且缺乏统一的集中管理平台,无法实现跨平台联动协同,很容易造成能源浪费。想要实现建筑绿色发展,产品节能和管理提效成为主要关注点。

首先,在产品节能性上,节能型产品应用持续创新。以建筑中耗能最多的空调系统为例,目前有磁悬浮中央空调、物联多联机等国家一级能效产品不断升级应用,达到了综合节能50%的省电效果。此次,海尔智慧楼宇又推出自主研发气悬浮中央空调新品,获评“国际领先”技术,该技术与磁悬浮技术相组合,可以实现全流程运行节能50%,提高整体环境系统的节能效果。

其次,在高效产品的基础上,“楼宇大脑”从管理上进一步优化了节能效果。为了解决各子系统互相割裂的问题,海尔“楼宇大脑”集成了空调、电梯、照明、水、电、安防等子系统,在最优节能运行模式下,各个子系统自主调节、协同配合。该方案实现建设投资降低15%,运维人员减少15%,能耗降低40%的实际运行效果,以全流程、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建筑降本提效。

“零碳”是目标?海尔“光驱储能”无限接近了

“降碳”的进一步目标,就是实现“零碳”。这就需要企业在高效产品和智慧管理之外,还要通过技术创新来突破节能天花板。其实,建筑要实现零碳,能源是关键。如果建筑的日常运行不需要耗能,那零碳建筑的目标就不难实现。具体怎么来做呢?

活动现场,海尔智慧楼宇给出了“光驱储能”解决方案。在白天,光热光伏的热能可以实现建筑内的热水供应,电能则可以直接驱动空调、照明等系统的运行,实现太阳能利用率超70%。除建筑运营外,富余的电能还可以存储备用。到了夜间光伏无法工作时,此前储备的电能就将发挥作用,实现了建筑的无限接近“零碳运营”。

换句话说,光驱储能方案通过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并利用储能系统实现对新能源的高效率直接利用,达成高能源自给率、低新能源损耗与间接碳排放,缩短了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为用户创造新能源利用的新模式与新价值。

“负碳”难实现?海尔能源生产“自给自足”

减碳、降碳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实现建筑运营的去碳化,“负碳”技术就成为推动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那么,负碳到底该如何实现呢?海尔智慧楼宇通过“热能回收”发电、气态膨胀发电技术给出了方案。

其中,“热能回收”发电技术备受行业关注。海尔将钢铁冶金、化工石油等工厂释放出的工业废热回收回来,通过磁气悬浮ORC发电机组将这些废热再转化成电能,提供给建筑内部日常能源使用。在废热转化为电能的整个过程中,磁气悬浮ORC发电技术将转化效率提升了10%。此外,还有气体膨胀发电,就是通过回收天然气管道减压过程中的压力能发电。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致辞中表示,智慧能源和建筑可以很好的结合,不仅可以节能提效,还可以生产能,实现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降低国家能源消耗压力。目前,海尔智慧楼宇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已经在唐山古冶居民供热项目中实现落地。

从趋势上看,双碳目标的实现必然伴随着建筑领域的革新发展。从降碳到零碳再到负碳,海尔从智慧楼宇角度给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时代命题下,海尔智慧楼宇也将持续创新,并通过楼宇能源方案与楼宇智控、楼宇环境的结合,加速双碳目标的达成。

来源:中华金融网 作者: 综合 编辑:综合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金融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金融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金融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金融网无关。4、金融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行情数据中心

  • 美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精英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广告服务 | RSS 栏目
版权所有©金融网 www.chnfi.com
广告投放、软文发布、投稿合作QQ在线咨询:2083661469
本网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做为投资依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