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登录 | 注册 | 行情频道 | RSS订阅

金融网(中国金融门户)

当前位置 >> 主页 > 金融 > 互联网金融 >

苏宁金融撬动多方资源加码绿色出行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1-06-04 10:52 来源:金融网 www.chnfi.com

网友评论 字号:T | T


“如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目标?”这成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各行各业热议的“时代之问”。

交通运输领域作为碳排放“大户”,一直是各国“碳中和”行动的关注重点。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

率先预判绿色出行大趋势,并已提前做出战略布局的行业巨头,诸如阿里、腾讯、百度、银联、苏宁金融等等,都在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优势,提升绿色出行品质,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他们也在不断向市场释放这样一个信号:布局出行不是一时之举,而是基于战略远见出发,贯穿整个企业生态,意在进一步拓展价值空间。

加码出行业务 免费乘车活动一城接一城

回溯行业巨头近年来做出的一系列动作,无论是拓展停车场、共享单车等出行业务,还是鏖战公交地铁等乘车服务,无一不是围绕智慧出行这一新蓝海而展开。

在几家加码出行的“擎旗者”中,绕不开一家金融科技企业的代表——苏宁金融。

作为低碳时代浪潮中的绿色金融先行者,苏宁金融早已踏上出行场景布局的“热浪”。截至目前,苏宁金融已经接入南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徐州、常州、泰州、连云港等城市的公交地铁;通过与江苏交通一卡通、华为手机合作,在苏宁金融APP内上线NFC交通卡功能,覆盖全国280+互联互通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领域;携手停简单、通行宝等企业,让全国超5000家停车场的智能停车,江苏高速公路的ETC及收费站扫码缴费等出行场景都能使用苏宁支付。

2020年11月,苏宁金融更是联合南京地铁推出了“用苏宁金融APP免费乘车”活动,截至当年12月底,该活动累计发放免单红包220万个。今年5月底,这场免费乘地铁的“风”刮到了无锡,用苏宁金融APP坐无锡地铁,天天抽免单,免单红包不限里程、全额抵扣。

被市场视为金融科技“独角兽”的苏宁金融,身在南京,地处长三角地区,这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不难发现,其出行布局路径聚焦长三角,尤其围绕经济发达城市发力。

智慧出行对于苏宁金融支付业务的助力,成效也是显著的。数据显示,在大力构建线上线下完美融合的全场景支付生态的助力下,苏宁支付已形成20万笔/秒的峰值处理能力,年交易规模3万亿,日均交易笔数超50万笔,稳居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第一阵营。

构建普惠生态 连接场景、用户、金融

“数字化时代,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而是‘以场景为王’,将金融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相结合,进而润物细无声地占领用户心智。”正是因为深谙此理,在“得场景者得天下”的战略逻辑下,苏宁金融加足马力深耕多元化场景,尤其是以公交地铁为代表的公共出行场景。

金融业务也好,出行业务也罢,说到底,都需围绕着“圈人”这一目标来开展。

对于苏宁金融而言,发力出行场景,这是一次“踩在新维度,对当下进行定位”的关键之举,这就是——目标客群是谁(流量)?他们出现在哪里(场景)?他们需要如何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生态)?

苏宁金融给出的答案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利用科技的方式、场景的嵌入,找到“对的人”,然后与他们保持关联,打造流量入口,提供金融服务,当中的技术赋能、生态开放、协同共振都是其与客群保持沟通的“桥梁”。

作为金融科技、场景金融、普惠金融的深耕者与拥趸者,苏宁金融一方面积极探索与更多城市、更多出行公司达成深度合作,针对出行场景打造乘车码这一刚需产品,并通过活动链接产品,形成“场景+产品+活动”的全方位运营闭环;另一方面,利用科技赋能场景运营自动化、智慧化、个性化,为用户提供极致的“金融+生态”体验。

中国经济正在吐旧纳新,谁能够真正服务好新经济、新业态、新需求,谁就能得到通往未来的入场券。抓住出行这一大众的高频刚需,做实做细做深做透,无疑是苏宁金融这家“技术流”企业普惠金融生态打法至关重要的一大落子,这也势必会为苏宁金融培育新的爆发时点和成长空间。

结语

被称作“移动支付最后一块大的新增蛋糕”的公共出行,凭借巨大的市场体量,自带的流量光环,背靠的政策支持,以及基本的民生需要之种种,引得阿里、腾讯、百度、银联等行业巨头纷纷入局这一战场。苏宁金融也早早卡位,用“免费乘车”作为撬动支点,并始终不遗余力提高在支付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打响智慧出行品牌。

前往这片蓝海市场的路上,依靠自身优势拿到冲锋“入场券”资格的各大巨头们,未来如何打造在出行端的核心竞争力,又如何寻求“破局”进一步筑高护城河,都是仍需探索的问题。谁能率先从中分得一杯羹并领跑群雄,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中华金融网 作者: 综合 编辑:综合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金融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金融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金融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金融网无关。4、金融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行情数据中心

  • 美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精英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广告服务 | RSS 栏目
版权所有©金融网 www.chnfi.com 工信部京ICP备17057549号-5
广告投放、软文发布、投稿合作QQ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本网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做为投资依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