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登录 | 注册 | 行情频道 | RSS订阅

中华金融网(中国金融门户)

当前位置 >> 主页 > 证券 > 上市公司 >

业绩加速下滑,大股东“破发”也要走人 金凯生遭科投资者密集质疑、炮轰

2024-12-27 17:25 来源:中华金融网 www.chnfi.com

网友评论 字号:T | T


来源:投资快报社 记者 余以墨

上市第二年业绩变脸、股价破发,解禁期一到多位大股东顶格减持——A股上市公司金凯生科(301509)近期遭遇减持和业绩下滑的双重困境。不仅如此,12月以来,公司还传出因订单缺失被迫停工的消息,股票甚至被调出深股通可买入标的名单。市场对此反响巨大,投资者信心面临严峻考验。

三位大股东顶格减持

2024年11月26日晚间,金凯生科遭遇三大股东启鹭投资、蓝区基金与青松投资同时宣布减持。三大股东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的方式,大规模减持公司股份,减持数量均不超过361.20万股,各自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的3%。

公告显示,金凯生科股东启鹭投资持有公司8.72%股份,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361.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蓝区基金计划持有公司4.57%股份,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361.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青松投资持有公司4.65%股份,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361.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上述三大股东均系政策允许范围内的顶格减持。

公开资料显示,金凯生科于2023年8月公司登陆创业板,发行价格为56.56元/股,首日开盘价为68.50元/股,2024年12月26日收盘价不足27元/股,当前股价处于破发状态。

投资快报记者留意到,金凯生科此次减持的三家股东均为一级市场的创投机构,在股价破发腰斩的前提下,依然坚持顶格减持,市场对此反响巨大。

三季度业绩有转亏趋势

伴随公司股价持续走低的,还有金凯生科的业绩。根据其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7亿元,同比下降33.93%;归母净利润3929.06万元,同比下降73.13%;扣非净利润2495.81万元,同比下降82.8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2亿元,同比下降12.44%。

三季报显示,金凯生科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业绩加速下滑,甚至有由盈转亏的趋势。数据显示,其当期实现营收1.25亿元,环比下降9.05%;实现归母净利润719.88万元,环比下降53.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5.57万元,环比下降94.83%,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净利润环比降幅均为2024年各季度中的最高值。

这样惨淡的数据和金凯生科此前的财报形成鲜明对比:2020年至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4亿元、5.49亿元以及7.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4.2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67.08万元、7525.44万元以及1.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4.50%。

投资者互动平台“操碎了心”

上市前后财报数据急转直下,许多投资者对金凯生科的业绩“变脸”产生质疑。

在披露2024年三季报披露后,金凯生科在互动平台上遭到投资者密集“质询”和“炮轰”,短时间内涌入32条提问,主要是拷问质疑公司业绩变脸,公司财务真实性。

有投资者发现金凯生科毛利率存疑——“公司毛利率持续增长,而存货周转率却持续下降”;有投资者质疑公司上市目的——IPO募资项目几乎没有进展,另一方面却花十几亿去理财;甚至有网友担心金凯生科上市后已经连续多个季度暴雷,会不会被立案调查。

2024年12月初,金凯生科被曝出因订单缺失被迫停工的消再次行业内的广泛讨论。随后,又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对公司被调出深股通可买入标的名单表示担忧。

对此,金凯生科的回答大致是“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未来将持续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好经营管理工作。”“以上的应对调整以公司长远发展为根本目标,期望能够尽快稳住公司业绩并逐步走出低谷。”

“金凯生科近期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公司如何看待当前的业绩挑战?有哪些应对措施?公司上市不到一年半,股价已经遭遇破发,公司对股价走势和市值管理有哪些计划?市场对股东减持计划反响巨大,公司如何评估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公司将如何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提升市场信心?面对业绩下滑和股东减持的双重压力,公司有哪些长期发展规划,公司如何看待行业的未来发展和自身的市场定位?”投资快报记者带着以上问题向金凯生科发送了采访函,然而截至发稿仍未收到回复。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 综合 编辑:综合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金融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金融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金融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金融网无关。4、金融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精英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广告服务 | RSS 栏目
版权所有©中华金融网 www.chnfi.com

本网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做为投资依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