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登录 | 注册 | 行情频道 | RSS订阅

金融网(中国金融门户)

当前位置 >> 主页 > 商业 > 家电 >

什么样的健康才是消费者需要的?别被忽悠了

2022-05-23 17:17 来源:金融网 www.chnfi.com

网友评论 字号:T | T


清晨用烤箱做一顿精致的早餐,标配牛油果和奇亚籽;中午戴上健身手环和运动耳机,打卡今日的刘畊宏健身操;晚上预约好热水,涂上浴盐洗去一天的疲惫……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有了一套自己的“养生指南”,也倾向于在健康类产品上“豪掷千金”。购物车之变折射着消费升级的趋势,也反映出人们的健康意识持续提升。

搭准消费者的脉搏,各类厂商大秀“肌肉”推出花样繁多的健康类产品。但兴致勃勃买回来,没用几次就放在角落吃灰,成了不少消费者的难题。究其原因,部分产品实用性低,使用流程复杂,且使用场景受限。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打上健康标签就真的能让生活健康?到底什么样的健康,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呢?

健康科技“迎面而来”,救急还是趋势?

近年来健康产业迅速爆发,究其背后原因,除了疫情对公众来了一场深刻的健康教育,还有消费者开始追求情感价值的满足。对于消费者而言,想要购买的不仅是一项健康功能,一款健康产品,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与场景体验。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人们消费需求的升级,不仅为行业带来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当下有的产品以健康为“噱头”吸引流量,但其背后的技术含量却难以支撑卖点,更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直至被贴上“智商税”的标签。

近几年,不少产品依靠“伪健康”概念收割一茬又一茬的“韭菜”。像是除甲醛魔盒曾备受热捧,但专业机构经检测发现,若是在房间内使用,单个魔盒的甲醛净化能力有限。相关专家表示,魔盒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氯,而在有人的环境中使用二氧化氯是不合适的。

事实上,跟风者只抓住了“泛健康”概念。想要在健康领域真正有所建树,并不是打着健康概念去“救急”消费者的健康生活,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否有科技支撑,踏准消费趋势,从根源上解决传统生活的不健康问题。

买“健康科技”,消费者应擦亮眼睛

大批企业的跟风入局,自然而然会让健康产业变得迷雾重重。而大部分消费者并非行业专家,因此在迷雾中会面临踩雷无数的窘境,往往是高价购买了“健康产品”,却得不到想要的健康保障。

这就需要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理性辨别,从概念回归生活,看看日常的衣食住娱等场景中,如何通过科技来获取健康生活。

就拿成为家家户户标配的冰箱来说,有的消费者把冰箱当作“保险箱”,认为把食物放在其中就万事大吉。然而事实上,冰箱的低温虽然可以让食物中的部分细菌处于休眠状态,但对于一些嗜冷菌来说,则仿佛来到一场尽情狂欢的“宴会”。而且冰箱中果蔬的呼吸作用会消耗其本身贮藏的有机物,导致其营养品质及口感下降。

所以,消费者在选购时,应着重关注冰箱在除菌、保鲜方面的功能表现。比如海尔智家在2015年率先推出的全空间保鲜技术,不管是保鲜还是冷冻,都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食物的新鲜营养,还能做到杀菌净味防霉。鲜香松露、鲜美澳龙......你入口的每一种食材,都给你原产地的新鲜。这样的科技才是消费者需要的健康科技。

立夏已过,天气日渐炎热,消费者对于空调的购买热情也有“升温”之势。但其实空调是最易被忽视的卫生死角,很多人一开空调就容易感染呼吸疾病,也许是脏空气引起的。这就需要大家在购买空调时别光顾着凉快,还要认准除菌功能。像行业里的3D除菌舱空调,就不仅让空调能给自己洗澡,还能洗空气,在家也能享受到森林里的清新空气。

除了刚需的冰箱、空调,如今冷柜、干衣机也迎来了井喷式增长。其实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从本质上讲从来都不是一个单品,而是一个全面健康的家庭场景,也只有将健康家电升级为家庭全场景解决方案的企业,才能在大浪淘沙后,让消费者多次选择。

总体来说,想要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选对科技。特别是面对即将到来的618购物节,消费者更是要擦亮眼睛,别被“伪健康”迷了眼。

来源:中华金融网 作者: 综合 编辑:综合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金融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金融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金融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金融网无关。4、金融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行情数据中心

  • 美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精英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广告服务 | RSS 栏目
版权所有©金融网 www.chnfi.com 工信部京ICP备17057549号-5
广告投放、软文发布、投稿合作QQ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本网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做为投资依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