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BCI)技术,这个曾经只出现在科幻影视中的概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现实奔来。
埃隆·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公司是这一领域的激进探索代表,无论是帮助渐冻症患者重新“说话”,还是让瘫痪20年的女孩用意念画出自己的名字和一只叫埃莉的小猫,都在全球范围内点燃了技术改变生命的希望。
然而,脑机接口技术仍面临严峻的落地挑战。
经实践观察,医疗康复虽是BCI的首要战场,但大众市场的普及亟需更普适的应用落点。在这一过程中,更安全、高效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一方向在中国获得了政策的有力支持。
日前,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加速脑机接口产品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生活消费等领域的应用,推动非植入设备量产迭代与发展辅助设备。因此,寻找贴近日常生活的具体应用场景,成为行业突破的核心。
在刚刚过去的7月,喜临门与强脑科技的独家战略发布会,展现了一个可行性新思路:将脑机接口技术引入卧室,直击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睡不好”痛点。 这或许标志着,在“深度优化睡眠”这一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场景中,脑机接口技术将迎来真正的价值支点。
1 睡眠“困”境:现代人的普遍挑战
深夜辗转反侧,晨起疲惫不堪,现代人的睡眠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共同难题。
2024年全球睡眠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失眠人数已超20亿,每晚都有优质睡眠的人仅占13%,也就是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深受其苦。
这一状况在我国也不容乐观。《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显示,约65.91%的被调查者曾经历睡眠困扰。成人居民夜间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有1/4人群睡眠时长不足6小时,65%的人群每周出现1~2次睡眠困扰。
多项研究证实,睡眠不足会对健康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央视网一档科教节目曾介绍,睡眠质量差可能引发记忆力衰退、判断与分析能力下降,以及精细工作效率降低。老年人睡眠不佳还会增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青少年则可能影响身体发育。另有研究指出,睡眠障碍甚至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
为了“睡个好觉”,大众积极寻求改善途径,医疗机构不断优化诊疗策略,相关企业也加速推出多元化产品与服务,合力应对这场睡眠健康挑战。
于是近些年我们可以见到从家居硬件、医药保健品,到科技产品、食品饮料和辅助型小商品,各类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也乐于尝鲜。
艾媒咨询2024年调查数据显示,超八成中国消费者表示愿意在未来使用智能助眠设备;有56.6%的消费者购买过智能眼罩;超四成消费者购买过电子睡眠仪和智能按摩仪类助眠产品。
但在消费热情之外,各大社交平台上也不乏“谁买谁是大冤种”“鸡肋”“避雷智商税”等用户吐槽,反映出部分产品实际体验与预期之间存在差距。
问题的核心,或许在于我们从未真正“读懂”睡眠中的大脑。市场亟需更科学、更精准、更舒适的新技术破局。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及其在睡眠场景中的应用,为真正实现睡眠质量的优化带来了曙光。
2 技术破局:脑电技术的初步应用
要理解脑机接口(BCI)如何改善睡眠,首先要从大脑的生物电流活动说起。
从科学角度看,人体就像一个持续发电的微型电站,每一次心跳、每一刻思考,甚至睡眠中的每一次翻身,都伴随着电信号的释放。其中,大脑神经元活动产生的脑电信号,成为我们解读睡眠状态的关键。
通过采集这些信号,借助先进算法进行解码,从而解读出情绪、专注度甚至意识活动的信息,构成了脑机接口实现人机交互的理论基础。
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就已开始尝试通过脑电信号实现人机交互,时至今日,全球脑机接口研究主要分化为两大方向:
一类是以Neuralink为代表的侵入式方案,需通过手术将电极植入大脑,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的医疗康复场景;另一类则是非侵入式路径,以EEG脑电采集为核心,通过头皮电极采集信号。这种方式无需手术,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易用性,也被视为消费级应用的主流。
目前,基于EEG技术的非侵入式方案在睡眠领域已有部分落地产品,多以头带或头环形态出现,其中强脑科技的“深海豚智能安睡仪”是典型代表。该设备依托自研高精度脑电信号传感器,实时采集用户的脑电数据,并借助人工智能算法解析睡眠阶段,进而通过声频、光闪或微电流等神经调控方式干预脑波活动,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市场反馈显示,该产品在京东平台的销量已突破4万台,70%以上购买者表示使用后入睡时间缩短,夜间醒来次数明显减少。
不过,这类产品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体验瓶颈,包括设备体积偏大、睡前需摘下关机等操作不便。在信号监测层面,头环容易因用户翻身、头发遮挡或出汗而导致接触不良,信号稳定性受影响,而且睡觉时佩戴设备本身就可能造成不适和压力,反而干扰入睡,这也使得很多用户难以坚持长期使用。
因此,行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更无感、更融合的技术路径。例如将传感器嵌入枕头、床垫之中,这种方案虽不直接读取脑电,却极大提升了舒适性,更符合夜间无干扰监测的需求。
事实上,无论依赖脑电还是其他生理参数,单一技术都难以兼顾精准与舒适。未来睡眠监测的发展,正朝着“多模态融合”的方向演进——通过融合脑电、心电、体动、环境等多维度数据,并利用算法进行交叉分析与补偿,在尽可能无感的前提下,接近真实的睡眠状态。
3 喜临门的答案:脑电融合与睡眠生态布局
面对多模态融合的技术趋势,深耕睡眠领域40余年的喜临门,率先跨出了关键一步——将脑机接口技术与床垫深度融合,为行业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今年7月,喜临门与强脑科技达成独家战略合作,并带来全球首款引入脑机脑电技术的AI床垫 “宝褓·BrainCo”。
该产品实现了多模态生理数据感知与实时动态干预,简单来说,就是借助强脑科技的专利传感器,精准捕捉使用者的脑电波、心率等信号;喜临门的AI算法则同步解析数据中的“放松指数”,动态调整床垫支撑策略与干预参数,从而形成从睡前调节、睡中自适应到睡后唤醒的完整睡眠管理闭环。
这意味着,以往只存在于科幻叙事中的“意念控物”,正在卧室中成为现实。用户的脑电信号被实时捕捉,床垫则在秒级时间内响应状态变化,自动调节支撑力与干预模式,真正实现“人床互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有消息表明喜临门与强脑科技即将成立合资公司,持续推进脑机接口与睡眠场景的深度融合,双方的合作并不止于单一产品,而是围绕“智慧睡眠生态”展开系统布局:
一方面,将家庭中基于喜临门床垫采集的睡眠数据,与强脑科技的便携式设备打通,用户可在差旅、办公等非卧室场景中,继续享受个性化睡眠服务,实现“睡眠习惯随身携带”。
另一方面,依托喜临门已覆盖的2800多家中高端酒店网络,双方计划推出跨场景联动服务。当用户入住合作酒店,房间内的设备可自动同步其在家中熟悉的睡眠设置,即使身处异乡,也能迅速进入放松、熟悉的入睡环境。
届时,消费者购买的将不再只是一件家具,而是一整套可订阅的深度睡眠服务。这场始于脑电波的睡眠革命,终将回归到“今夜无人失眠”这一美好愿景。
4 喜临门的转型“三级跳”:技术向善的长期主义
喜临门与强脑科技的合作并非一次孤立的技术尝试,而是其长期坚持技术驱动战略的必然延伸。纵观其4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梳理出企业三次关键的战略转型,每一步都为其今日创新引领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次转型:技术破壁
喜临门的起步源于对核心技术的攻坚。早在90年代,便通过自主研发和设备技改,成功突破欧美企业在弹簧系统领域的长年技术垄断,实现了国产床垫在核心支撑技术上的独立与超越。这一阶段不仅为其奠定了扎实的制造根基,更锤炼出深入基因的技术攻坚意识。
第二次转型:生态重构
自2020年起,喜临门全面启动智能化战略,推动产品从“被动寝具”向“主动健康管理平台”升级。
■ 2020年,推出首款智能床垫Smart1,搭载自研的Smart Wave护脊深睡系统,通过AI实时感知人体姿态并动态调节支撑,标志着“智能深睡”时代的开启;
■ 2023年,与诺贝尔奖得主团队达成合作,发布新一代AI睡眠产品,进一步强化其在生理信号监测、睡眠分期算法和干预策略上的核心技术能力;
■ 2024年,全新科技睡眠品牌“aise宝褓”及云动系统正式亮相,清晰传递出从“硬件制造商”向“全场景睡眠管理服务者”跃迁的战略意图。产品形态从床垫延伸至环境设备,服务模式也从单次购买演进为持续交互的健康管理。
第三次转型:拓展多重边界
与强脑科技的合作,是喜临门跳出传统产业逻辑、进军脑机接口这一前沿领域的标志性动作,体现出其在多个方面拓展技术边界的决心。
借力发力:通过战略协同,将强脑科技的脑电信号采集与解析能力,与喜临门在床垫传感、AI算法和干预执行模块深度融合,覆盖精准检测-科学干预-健康管理全链条;
品牌出海:强脑科技在国际BCI领域已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基础,喜临门可借其技术公信力和渠道网络,高效推进高端科技睡眠品牌的国际化进程,助力“中国智造”解决方案走向全球市场。
贯穿这三次转型的,是喜临门数十年如一日对研发与智造的重投入。从十年投入12亿元研发费用,建成9大全球生产基地,并形成2441项专利;到连续13年发布《中国睡眠研究报告》、牵头成立睡眠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等顶尖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再到建成代表行业领先水平的5G工厂——每一步都为其系统化落地前沿技术提供了坚实支撑。也正因如此,当脑机接口技术逐渐走向应用,喜临门已有能力站稳这一跨越发展的新跳板。
近日,喜临门公布2025年半年报,营业收入40.21亿元,同比增加1.59%,归母净利润2.66亿元,同比增加14.04%。无疑为其持续转型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做出有力回应。
5 未来展望:为睡眠健康贡献中国智慧
睡眠健康是人类福祉的基石,也是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真正走向普惠的重要方向。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大众消费升级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的“睡眠经济”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它不再仅仅是卖卖眼罩、耳塞或安眠药,而是向着覆盖“监测-干预-服务”全链条的健康管理服务转变,连接着人们的生理健康与心理需求。
以喜临门为代表的睡眠企业将前沿技术引入卧室场景,其意义不仅在于技术整合,更在于真正响应无感、精准、个性化的用户本质需求。
随着政策持续支持、算法不断优化与硬件形态演进,未来的睡眠系统正朝着更精准、更舒适、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无感监测与智能调节,或将成为健康卧室的新标配。
这一切的背后,是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本质。就如同脑机接口从实验室走向卧室,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更多人安享每一夜自然、深度的休息。在这一关乎人类基本健康的征程上,中国企业的探索,正在贡献出具有全球意义的解决方案。
来源:中华金融网 作者: 综合 编辑:综合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金融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金融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金融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金融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金融网无关。4、金融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更多>>金融
- [08-22]超7成用户想把影院搬回家?海信
- [08-20]全球56.71%份额!2025海信引领
- [08-18]TCL空调重磅发布伏羲空气大模型
- [08-18]丰田汽车金融以普惠金融方案激
- [08-18]100吋电视并非“豪宅专属”,这
- [08-18]油头救星推荐,约会必备持久留
- [08-13]100吋海信电视U8Q:以高定画质
- [08-11]买大不浪费买小会后悔!海信100
- [08-06]“可溯源”天然钻石有何魅力?9
- [08-05]「恋爱ing,晶喜ing」SK-II 七
更多>>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