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p里买的港险:万通保险X蚂蚁银行,一个数字化共建的新样本

近年来,内地科技平台正加速南下,借助成熟的数字金融能力深度参与香港市场。从虚拟银行持牌、跨境支付方案落地,到App级别的本地生态搭建,一场科技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的进程正在稳步展开。
作为全球重要金融枢纽,香港保险业长期以高度市场化、透明监管和多样化产品供给著称,行业基础稳固,为数字化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与此同时,市场端的需求同样持续增长。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内地访客在香港投保超过22.5万份保单,这不仅凸显了跨境财富管理与保障的活跃需求,也反映出客户对保险产品多样性的高度关注。
然而,尽管需求强劲,长期险和线下投保依然是目前的主流形态。短周期储蓄险与全流程数字化的结合,在当前市场格局中依然稀缺。对于希望在香港高效完成保障与理财配置的客户而言,这正是潜在的突破口。
科技入场,平台+保司的深度融合
今年初,万通保险与蚂蚁银行共同推出一款短期储蓄险产品---“稳得利保证回报储蓄计划”。表面上看,这是一款标准化的储蓄险:三年保障期、市场同类之最的至高4.1%保证年化收益、港币/美元保单、自助投保。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合作打通了目前香港为数不多可以在App内完成全流程投保的数字化路径:从产品展示到支付操作,用户无需线下接触、无需跳转/等待,全流程一站式完成。对访港客户而言,这不仅拓展了港险的投保方式与产品选择,也显著降低了时间成本和语言门槛;对本地保险行业而言,这无疑是数字化进程中一次里程碑式的落地实践。
此举也意味着,万通保险作为蚂蚁银行独家数码投保合作方,正将双方在投资能力、保险运营、智慧化等领域的能力深度整合,成为香港保险数字化转型的先锋力量之一。
不只是合作,更是行业方向的预演
从外部看,万通保险与蚂蚁银行的这场合作不过是一个特定时点、特定平台、特定机构下的业务联动。但从行业纵深来看,它实则是香港保险数字化未来发展模式的先行探索,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本。
而这一创新模型的试运行,至少在三个方面给出了清晰的可行性答案:
1)产品层:短期储蓄险拓展市场层次
2024年以来,港险市场经历了一轮显著的结构调整:一方面,传统分红险的演示利率普遍下调,客户对收益预期更趋理性;另一方面,汇率波动加剧了中短期资产配置的不确定性,致使长线分红产品热度暂时回落。
而兼具确定收益与灵活周期的储蓄险产品,精准承接传统保单与纯理财产品之间的市场需求,为中产客户提供了更多样、更丰富的资产配置选择,有效拓宽了行业产品创新边界。
2)渠道层:数字投保从辅助走向主流
保险线上化并不新鲜,香港多家保险公司早已搭建数字投保入口,但始终缺乏能够在实际使用中成为“主路径”的案例。此次合作依托蚂蚁银行的原生账户体系和支付能力,将投保流程完整嵌入用户的日常理财场景,实现了从展示、身份验证到合约签订的全流程线上闭环。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在既有中介网络和线下服务基础上,提供一种更灵活、更高效、更自助的补充选项,让客户可以更具偏好自由切换。
3)体验层:产品销售从线下延伸至场景触达
产品不再局限于“销售流程”中被推介,而是在客户理财规划、账户操作等日常场景中自然呈现,转化更顺畅。对保险公司而言,这也带来了新的思路,打破线上线下的界限,围绕产品复杂度和客户决策路径,构建灵活多元的“复合式销售模型”。
一次试验落地,一种模式成型
香港保险行业迈向数字化的征程中,从来不缺创新的构想,也不缺先进的技术储备,然而,真正稀缺的是一条切实可行、能够成功落地的实践路径。
万通保险与蚂蚁银行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样本:他用实际操作证明了,在平台能力、产品形态与客户需求三者交汇的节点上,保险产品不仅能够实现数字化转型,更能够在市场中获得良好的转化效果。
回顾这场合作,TA意味着什么?
答案或许不止一个——
对万通保险来说,这是一次扎根于本地经验的创新拓展,是一家公司以坚实的产品研发实力、卓越的投资管理能力以及前沿的科技创新能力,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与智能化变革需求,迈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探索步伐;
对蚂蚁银行来说,这是一次生态体系的自然延伸,是以深厚的数据积累与精准的用户洞察,将 “理财 + 保障” 的服务理念推向新高度,让保险保障产品深度融入用户的日常金融生活场景的大胆尝试。
数字化不会改变保险的本质,但将深刻影响保险的服务方式、触达路径与生态协作逻辑。此次合作的落地与实践,正是香港保险行业在稳健基础上推进融合升级的阶段性写照。
这一次,他们稳稳迈出了香港保险数字化跃升的重要一步。
接下来,值得关注的,是怎么走更得远、更深、更广。